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一个互联网人,很荣幸第一篇真正的文章发表在《南方周末》。那是2000年,连线版,编辑@风端。

     那篇文章是写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也许只有IT男才感兴趣一读。我在第一轮互联网高潮中写这篇约稿,那时候,我们为之热血澎湃的动力,不是来自风险投资的美金,不是来自IPO的光荣,是信息自由的未来召唤。

     40多年来,全世界的IT人所努力的,就是信息的自由。

     近20年来,中国得以进步的最大动力——我很骄傲的说——来自互联网。

     事实上,互联网是还原人天性的工具。我们已经逐渐在知道,哪些权利,是上天赋予,不可违拗。天性会借助互联网逐步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规则。不必害怕,那是自然的、智能的、方便的、有效率的、公平的……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那些规则,都会形成。而这时候,违背天赋权利的,自然会有冲突。

     今天,2013年,互联网所代表的开放自由,和一切封闭的东西冲突愈发激烈。你看,我们最近又眼见了一场战斗。

     谁说过,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制度革命。

     信哉斯言。





COPYLEFT vs COPYRIGHT
作者:张向东   出自:南方周末
    GNU的标志这张图片以各种图片格式存在,除了GIF格式,因为GIF格式有专利版权。
    哪些权利是天赋鈥斺斚肫鹞以谀戏街苣┑牡谝黄恼

  版权(Copyright)由“拷贝”(Copy)和“权利”(Right)两个词合成。但Right还有“右”
  和“正确”的意思。斯托曼生造出Copyleft这个词,就是俏皮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我们不认为Copyright中的Right代表着权利!

  互联网给传统版权所带来的麻烦是越来越大了。Copyleft就是这个麻烦的那根筋。
  这个叫人忍俊不禁的词在著名的黑客字典《JargonFile》上,是这样一个词条:
  copyleft:/kop'ee-left/【针对“copyright”】,名词。
  1.GNU的EMACS以及其他自由软件基金会的软件所附带的版权声明(公用许可证),给所有人使用与复制的权利(请参照GeneralPublicVirus的条目)。
  2.扩展到所有有同样目的的版权声明。

  从头说起
    Copytleft的故事里,有着太多拗口的名词缩写和计算机专业术语不能绕过,这里只能尽量简化。在COPYLEFT之前,作为一种软件开发思想,把源代码无偿发布给他人的方式早已有之,整个1970年代,代码都是以这种方式在程序员之间传播,而那个时候,INTERNET刚刚诞生。
  1983年,自由软件(FreeSoftware)运动的先驱理查德·斯托曼决心要开发一个完全自由的、与Unix类似但功能更强大的操作系统,以便为所有的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一个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的基本系统,为了把这个系统和UNIX区分开来,他俏皮地采用程序开发中常用的“递归”方式把它定义为GNU,即:GNU'sNotUnix,而GNU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是指南非的一种大羚羊。后来,GNU所确定的组织标志就是一个大羚羊的头像。
  就在GNU计划的宣言中,斯托曼创造了Copyleft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GNU的核心——GeneralPublicLicense(简写为:GPL,即“通用公共许可证”)最浓缩的表述。
  曲里拐弯说了这么多,Copyleft在软件开发方面所代表的含义,自70年代至今,并未发生多大变化,那就是“思想共享,源代码共享”。针对软件的版权(Copyright),Copyleft给使用者运行、拷贝、发布、学习、修改和改进软件的权利,具体说就是让每一个人具有:学习程序如何工作、修改使之适合你的需要;发布,使你和你的邻居、朋友共享软件;改进程序,将你的改进公之于众,使整个社会受益等权利。Copyleft规定,原作者的署名均须保留,而且,所有派生的工作必须遵循同一条款,即源代码全程开放,参与程序开发的人员均放弃直接从源代码的开发中获得任何商业利益。

  自由和免费
  “自由”这个词远不如“免费”来得响亮,于是自由软件的“Free”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呼作“免费”,斯托曼特地为中国人用汉语拼音规定了这个名词的汉语译法为zi4you2ruan3jian4(数字表示声调)算是有先见之明。
  事实上,Copyleft的自由天地确实在不断扩展,被当作免费午餐的饕餮也在进行。
  自由软件在IT业内的发展已遍及全球,仅GNU项目中的自由软件种类已达几千种,深入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各个方面。单拿Linux来说,1998年在全球Internet服务器领域它已占有27.6%的市场份额,超过了Windows的23.6%。
  “COPYRIGHT”——版权的领袖盖茨1971年曾这么讨伐Copyleft:“如果软件可以自由拷贝的话,以后还会有谁去编写软件?长此以往,程序员难道不会被饿死吗?!”盖茨的话说得太满了,自由软件的开发者借助软件服务生存,他们不但没有被饿死,而且还得到了他们最希望的乐趣,那就是自由和交流。
  硬币的另外一面是,随便地偷窃自由软件的成果而不遵守Copyleft规定的程序员和软件公司遍地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自由软件库里大段大段地COPY程序代码,然后PASTE到自己的程序里,编译成产品,醒目地印上“COPYRIGHT某某公司”,封闭销售,大把地攫取利润,更有甚者,将它注册专利,归为己有。这是真正的盗版!!!

  大家都来Copyleft
  同一软件开发,程序员在方法的选择上会各有所好,可就其思想的“出身”来说,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一定有着清楚的界限分别。Copyleft“共享”、“交流”和“自由”等关键字,和互联网的精神严丝合缝,在互联网与传统领域的冲突中,它理所当然地蜕掉软件开发思想的壳,走上了前台,成为了互联网的精神领袖。
  音乐、出版等等方面的Copyleft主张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或是温和,或是极端,但其主要的思想还是和Copyleft一脉相承。
  把自己的音乐作品上传到网上,供人们任意下载或在线欣赏,已经是不少音乐家——比起音乐界的鱼龙混杂,这些人中的音乐家比例更高——愿意做的事情了,和正式灌制唱片相比较,这种方式更能让他们体味到艺术的独立和价值。
  至于上传交换已有Copyright的音乐(主要是MP3),和Ebook(即通常所说的电子书)比较类似,它们均对Copyright形成了破坏性的威胁。先是把书和CD电子化(对书,一般就是OCR,对CD,就是解码压缩),然后就是单机与单机的交换,或是上传。当然,在有名有姓的网站,这种交互已经不被容许了,可无数个不知名的Telnet服务器,或是个人网站上,就是这些好东东的世外桃源(公平地说,有资格被以这种方式交流的音乐、图书,乃至电影等等,都是同类中的上品)。这已是整个互联网上公开的秘密。
  有心人会留意到,“copyleft”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网站的版权说明页面出现了。

  天赋交流权
  虽然Copyleft的主张,以及激进分子的作为(上两期本报所介绍的WareZ和MovieZ就是部分代表)更容易让人误解为它是盗版的支持者,可是实质上,Copyleft和盗版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它的首要任务在于去创建而非破坏,它关注的是信息本身。相反,Copyleft和盗版却有着事实上的共通之处,那就是闪烁着金钱之光的商业利益。
  或许在互联网外,Copyright的地位仍然稳固,可在互联网上,它的遭遇却委实辛酸可怜,用一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造词“Copywrong”来概括再合适不过。
  世界五大顶级唱片公司之一——BMG今年4月初宣布,新的CD唱片将增加特殊技术防止盗版。可惜大家都可猜到,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和那些已被抛弃的加密技术遭受同样的下场,一些技术高手对于破解这样的技术乐此不疲。
  NAPSTER在法庭上的惨败只是给它的用户在使用时多了点麻烦而已,这些音乐爱好者把电脑上的歌曲名字稍做修改,就又可以畅通无阻地和同好互换MP3。退一步说,即使NAPSTER倒闭,类似的软件在网上也是比比皆是,只是用户数量没NAPSTER那么多而已。
  这些故事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上演着,一场场关于版权纠纷的官司,一次次数字惊人的赔偿,一项项保护版权的技术出台,都没有使在享受着版权财富的那些人高枕无忧,相反,他们的恐慌正在加剧。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一点点发现人性本身的需要,如果交流权本身就属于天赋的权利,那么,即使既得利益者全力阻挠,即使曾经的法律制度看上去还不可动摇,可是有什么能够真正阻挡一个完全的信息共享时代到来的潮流?
  Copyleft正是引领我们进入信息共享时代的旗帜和路标。
  本版所有内容为Copyleft所有,Copyleft!
话题:



0

推荐

张向东

张向东

14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3G门户网总裁。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大学同一寝室的两位同班好友邓裕强(现任3G门户CEO),和常映明(现任3G门户COO)共同创办了3G门户。3G门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创了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独立免费模式。

文章